日前下發的《關于促進醫藥產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》(以下簡稱《意見》)首次提出建立現代醫藥流通體系,推動大型企業建設遍及城鄉的藥品流通配送網絡,充分發揮郵政企業、快遞企業的寄遞網絡優勢,提高基層和邊遠地區藥品供應保障能力。
目前,我國醫藥物流行業呈現出多、小、散、亂格局。據統計,我國有醫藥物流企業1.3萬多家,國藥、上藥、華潤北藥、九州通這四家龍頭企業在整個行業的份額加起來不到30%。醫藥物流分散,導致醫藥流通中間環節過多,藥價虛高,引入現代物流呼吁已久。
專家認為,引入現代物流將會實現從藥廠到藥房的直接配送,降低物流成本和藥品價格。同時,快速、高效、價廉的現代物流體系也將形成豐厚的第三方利潤。
“我國醫藥配送成本很高,而快遞配送成本很低,這一改革會使中國醫藥商業格局發生大改變。”醫藥產業專家史立臣表示,快遞配送物流追溯和跟蹤系統都很完善,郵政可以送到偏遠農村地區。
此外,《意見》還提出將開展智能醫療服務,發揮優質醫療資源的引領作用,鼓勵社會力量參與,整合線上線下資源,規范醫療物聯網和健康醫療應用程序(app)管理,以及積極開展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,引導醫療機構運用信息化、智能化技術裝備。
由此,備受關注的互聯網醫療將迎來政策利好。
值得關注的還有,《意見》提出我國將對90%以上重大專利到期藥物實現仿制上市。
雖然有專家認為,這是一個完成難度頗高的目標,但業內普遍認為,這為國產藥進一步占領國內市場提供了政策支撐。
據了解,從2012年到2016年,全球有多達631個專利藥到期,今后幾年,全球最暢銷的前20個處方藥中有18個將要專利到期,這18個處方藥每年全球銷售額為1420億美元。
業界評論,外資原研藥專利懸崖已經到來,國產仿制藥的市場潛力巨大。
對此,有專家建議:“國產藥企應加強自主研發能力,自己摸索做臨床試驗,誰的仿制能力高,誰就贏得市場。”
“到2020年,實現人人基本享有中醫藥服務,中醫藥產業成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之一;到2030年,中醫藥服務領域實現全覆蓋,中醫藥健康服務能力顯著增強,對經濟社會發展作出更大貢獻。”日前,國務院印發的《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(2016-2030年)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中明確了未來十五年我國中醫藥發展目標。
為此,《規劃》明確提出,實施中醫臨床優勢培育工程和基層中醫藥服務能力提升工程,“到2020年每千人口公立中醫類醫院床位達0.55張,每千人口衛生機構中醫執業類(助理)醫師數達0.4人。”
《規劃》還提出實施中醫藥海外發展工程,探索建設一批中醫藥海外中心,并按照國家“一帶一路”倡議總體部署支持中醫藥機構參與“一帶一路”建設,擴大中醫藥對外投資和貿易。
“在醫改的關鍵時期,《規劃》的目的是為了提高中醫藥服務能力,方便患者就醫,提高中醫藥服務的可及性。”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于文明認為,《規劃》從豐富中醫藥供給和激活中醫藥需求兩方面部署,將推動我國中醫藥事業邁上新臺階。